中共烟台市委 烟台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烟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开发区、高新区和保税港区工委、管委,市直各部门,市属企事业单位,中央、省属驻烟单位,烟台警备区,预备役76师:
现将《烟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人才规划纲要》是我市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实施《人才规划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具有重大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深刻理解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部署、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抓紧编制县市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中共烟台市委
烟台市人民政府
2010年10月6日
烟台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突出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
(三)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三、重要政策措施
(一)健全教育培养体系
(二)强化人才引进措施
(三)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四、重点人才工程
(一)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
(二)党政人才执政能力提升工程
(三)百千万经管人才创富工程
(四)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工程
(五)金蓝领培养工程
(六)乡土人才开发工程
(七)杏坛优才培育工程
(八)宣传文化艺术体育名人塑造工程
(九)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十)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工程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完善规划体系
(三)营造良好环境
(四)强化监督检查
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烟台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作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已经成为全球争夺的焦点。近几年来,各地竞相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纷纷采取更具竞争力的措施广揽人才。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加快人才发展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成为赢得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实施科教兴烟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以来,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更加优化,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人才发展水平同发达地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还不能满足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人才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还不够强,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仍然相对不足,等等。
未来十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和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科学规划,大胆探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提升我市人才工作水平,努力开创重才爱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广聚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效能,打造人才强市,为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人才优先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确保人才优先发展,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2.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探索人才工作新思路,不断推出人才发展新举措,逐步形成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相互衔接、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3.坚持以用为本、注重效能的原则。将以用为本贯穿到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一步强化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做到以用育才、以用聚才,在使用中创新、在使用中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智慧,不断提升人才使用效能。
4.坚持突出重点、整体开发的原则。根据重点产业、关键领域和科技创新需要,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打造优势人才群体,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同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资源整体开发,促进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部署
一是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五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六是推进人才国际化,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并举,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积极利用国内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水平。七是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为更好地吸引凝聚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提供条件。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大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人才环境,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提升人才竞争力,跨入人才强市行列。到2020年,人才总量达到23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5%,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65人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到20%;人才贡献率达到40%。重点建设六支人才队伍:
1.党政人才队伍。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全市党政人才总量稳定在2.4万人。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40万人,2020年达到50万人。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63万人,2020年达到80万人。
4.技能人才队伍。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需求的技能人才队伍。技能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55万人,2020年达到70万人。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2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2020年达到25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至少有2—3名示范带头人。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社会工作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1.5万人,2020年达到2万人。
(二)突出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培养引进一批学术技术水平较高、在各自领域和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能够引领带动重点产业发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工程,不断加强科技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加快推进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吸引和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来烟创新创业。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请进来培训”与“走出去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以及重点科研基地、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加大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力度,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发展创新文化,倡导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创新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三)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大力开发蓝色经济人才。着力培养引进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现代海洋化工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文化旅游、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等产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产业化人才向蓝色经济集聚,引领和支撑蓝色经济快速发展。支持高校院所发展蓝色经济相关专业、开展相关研究,建立一批蓝色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蓝色经济人才。建设一批支撑蓝色经济包括高端产业、临港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并依托平台设立一批突出蓝色经济特色的创新项目和攻关项目,以项目带动我市蓝色经济人才的整合。加强与半岛城市群城市的交流,建立蓝色经济人才合作开发机制,推进人才智力资源共享。
大力开发现代服务业人才。围绕打造中国优质生活之都和区域性生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制定向现代服务业领域倾斜的人才政策,强化旅游、商贸餐饮、现代物流、房地产和金融业等优势支柱产业人才的综合实力,提升对科技信息、商务服务、文化创意、养老养生和社区服务业等新兴潜力产业的人才智力支持。以提升人才素质为核心,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服务业重点城区、重点园区、特色街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等五大载体建设为依托,以培养引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通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拓宽人才培养领域、建设人才培训基地、搭建人才引进平台等措施,打造现代服务业人才比较优势。
大力开发先进制造业人才。以人才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做强机械制造、电子通信、食品加工、冶金、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形成制造业人才核心竞争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瞄准产业制高点,着力培育新能源、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海洋工程、黄金、聚氨酯、新型铝材、核电、葡萄酒、特种化纤、电脑、手机等十大产品集群,加快人才集聚,拉长人才链,形成产业人才集群。重点培养引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建设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储备大量后备人才,满足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大力开发现代农业人才。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以及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带动型、科技服务型、社会服务型等农村实用人才,加快传统农业向高产、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培养凝聚高效生态经济人才。完善人才服务基层、服务农业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
三、重要政策措施
(一)健全教育培养体系
1.强化国民教育。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环境,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点抓好高职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着力建设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职业技术院校。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支持驻烟高校立足地方发展需求,调整院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2.强化继续教育。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宽领域、广覆盖的学习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强化用人单位在终身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鼓励员工积极投入继续学习。培育和规范培训市场,健全培训项目、培训证书和培训机构的管理制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施教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基地。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合作,紧跟科技和产业发展,大力实施人才培训。
3.强化锻炼培养。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多途径多渠道创造条件,鼓励人才通过实践提升能力、增长才干。完善各类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扩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范围,建立完善从社会选拔党政人才的制度。实行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倾斜政策,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引导人才到基层和农村一线锻炼成长。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健全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有关制度,完善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带动基层人才成长。
4.强化培训保障。建立健全政府、社会机构、用人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投入体系,加大政府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机构、社会团体和国际组织来烟进行人才开发。积极探索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有效途径,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投入渠道。完善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将参加培训情况与评先树优、晋级晋职结合起来,不断强化教育培训的刚性约束。
(二)强化人才引进措施
1.进一步加大力度,始终保持人才引进的政策优势。继续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的意见(试行)》、《人才柔性引进实施办法》、《进一步放宽人才引进条件的意见》等政策。同时,着眼于烟台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发达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以引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及时研究制定新的人才政策,不断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每3年对现有人才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系统梳理,及时做好“废、改、立”工作,切实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
2.进一步突出重点,大力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对我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畅通引进“绿色通道”,消除引进中的体制性障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完善人才引进目录编制和发布制度,切实发挥目录的引导作用,加快人才向我市重点产业和行业流动。开展“求才寻贤万里行”、高端人才需求推介会等活动,定期组织各县市区、重点企业赴人才聚集地区开展大规模招聘活动,宣传我市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需求状况,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
3.进一步改进方式,不断健全柔性引才体系。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采取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以才引才和团队式引进。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项目攻关、讲学、兼职、短期合作、聘为顾问、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咨询、在外设立研发机构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4.进一步拓展领域,加快海外人才引进步伐。进一步加强烟台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农业引智示范基地、中俄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动漫基地等建设,打造人才智力集聚平台,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烟干事创业。研究制定海外人才来烟供职、兼职和交流办法,建立与海外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架设人才交流“绿色通道”。拓宽民间交流渠道,发挥社会中介机构、民间组织作用,在全球范围吸引一批我市战略产业和重点项目急需的外国专家和留学人才。筛选一批引才岗位和项目,面向全球定期发布,吸引海外人才来烟发展。
(三)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1.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改进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探索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形成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相协调的考核办法。建立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和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及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
2.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探索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以推行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按需定岗、按岗聘用、公开竞争、合同管理和单位自主择人、人才自主择业的“双向选择”办法,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以推进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建立组织推荐、社会招聘、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聘制度。
3.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坚持以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的原则,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构建以年薪制、期股期权制等多种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化分配体系。逐步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鼓励和规范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兼职兼薪,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对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
4.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整合政府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统一开放、面向海内外的人才资源市场。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制定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措施。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进一步促进人才供求主体到位。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推动产业、区域人才协调发展,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放宽人才准入条件,改进就业落户办法。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人才资源服务机构,鼓励国内外知名人才服务机构来我市开展经营合作。
(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1.高水准基础研究平台。争取国家、省级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扶持海岸带所、513所等重要科研机构膨胀发展,在资金、用地、配套设施、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力争到2020年,打造20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基础研究平台。支持各类科研机构和驻烟高校申办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对新批准设立的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按规定给予一次性配套补助。鼓励支持各类高校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
2.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平台。积极争取设立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培育壮大一批服务于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于项目产业化、服务于科技咨询和技术评估、服务于信息共享和技术转移的创新服务平台。坚持“门槛最低、限制最少、政策最优、环境最好”原则,抓好高新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人才特区”试点工作,适时在全市进行推广。支持科技孵化器建设,在配套资金、融资担保、税收、用地、人才引进、企业注册、公共服务等方面予以最大限度的优惠和扶持,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打造具有国内一流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推进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移中心烟台中心、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烟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建设,强化成果转化、孵化功能。
3.企业技术研发平台。鼓励企业申报建设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提高企业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度和容纳力。对新批准设立的国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助。力争到2020年,全市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5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市企业技术中心20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家。鼓励优势行业和企业在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实施的合作机制,组建行业技术联盟。
4.技术项目合作平台。依托“三个引进”,全面实施招商引才工程,以技术和项目为载体,促进我市与中央企业、国内外500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不断打造人才新载体。提升市院合作层次,强化科技副职工作,加快人才对口培养,扩大项目合作范围,争创市院合作工作示范城市。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完善资金投入政策。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市、县两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各级财政要积极投入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和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研究制定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增加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企事业单位用于员工的教育培训、科研、人才奖励等经费支出,可按规定在税前列支;鼓励社会资金捐赠人才创新活动,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给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经费,按规定在税前列支。
2.完善人才保障政策。落实各类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政策。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衔接,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加快完善各种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建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管理平台。通过安家补助、专家公寓、周转房等多种形式,落实好高层次人才的住房保障。对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提供优惠条件。
3.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建立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创新政府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为各类人才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创造条件。加强对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大力开发公共服务产品。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人才信息网络和人才数据库,整合人才信息资源,构建人才资源共享公共平台,形成开放的人才信息和公共政策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人才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站,用于挂靠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人事和工资关系。
4.完善成果保护政策。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能力。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科技人员潜心研究。
5.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带技术、项目、资金来烟投资创业,降低人才创业门槛,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减免相关费用。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政策。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力度,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健全创业服务网络,为人才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四、重点人才工程
(一)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加快引进对我市产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在重点实施好“双百计划”基础上,不断扩大高端人才引进规模,加大引才力度。到2020年,力争引进高端创新人才200名、高端创业人才200名,其中海外优秀人才60名以上,建设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示范点20个。
(二)党政人才执政能力提升工程
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核心,不断优化知识、年龄、专业结构,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结构优化、梯次合理、堪当重任的复合型党政人才队伍。力争到2015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党政人才队伍的80%以上。力争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党政人才队伍的90%以上,市直经济、技术、对外贸易和开发区、高新区、保税港区等重点部门和单位,充实配备具有更高文化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百千万经管人才创富工程
坚持优先发展企业人才,立足提升企业现代化运营水平和发展竞争力,培养造就一支精管理、善经营、具有世界战略眼光、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重点引进培养100名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企业家,1000名高层次、复合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0名职业化、市场化的新型创业者。
(四)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工程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大引进培养力度,着重造就一批进入科技前沿、在本学科领域内处于领军地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学科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注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深入开展市科技领军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青年科技奖等评选活动,在青年人才相对集中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建设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加快造就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重点引进聘用两院院士15名、泰山学者30名、科技领军人才300名,培育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创新团队30个、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后备创新团队50个。
(五)金蓝领培养工程
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强市,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加总量、改善结构、优化布局。建设发展技师学院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大力实施金蓝领培训,加强对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和技术能手的选拔管理。力争到2020年,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达到20万人以上。
(六)乡土人才开发工程
以农村干部、生产能手、经营人才、能工巧匠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绿色行动”,选拔培养一批“乡村之星”,建设一支规模较大、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技术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每年培养200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20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人员和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
(七)杏坛优才培育工程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师资配置,加强专业培训,强化学术交流,提供研究资助,实施骨干带动,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深入开展“杏坛名人”和“杏坛英才”评选活动,实施烟台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1000名各类学校教育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驻烟高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八)宣传文化艺术体育名人塑造工程
加快宣传文化艺术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艺体类学校和高校艺体学科的扶持力度,着重培养引进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家、作家、艺术家、出版家、文化经营管理专家、文化传播专家和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教练、名运动员等。深入开展“繁花奖”、“文化名人”、“优秀文化人才”、“艺体英才”等评选活动。积极支持申报“齐鲁文化英才”和全国“文化名家”。对在世界和国家级艺术体育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进行表彰奖励。
(九)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适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全民健康需要,加大对卫生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深入开展“医界名人”、“医界英才”、“名中医”等评选活动,注重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品牌战略,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卫生专家。建立健全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全科医师培训计划,为每个重点建设的乡镇卫生院招聘3名左右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培养其成为乡镇卫生院临床业务技术骨干。
(十)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工程
着眼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培养锻炼后备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继续大力开展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等工作,到2020年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统筹各类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创业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服务、就业和自主创业。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抓好具体落实。
(二)完善规划体系
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立足各自实际,以规划纲要为指导,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重大问题入手,制定重点领域、重点任务专项计划,编制本地、本行业、本系统的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形成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良好环境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闻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重大措施,大力宣传规划纲要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形成全社会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支持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目标责任制度,把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作为人才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人才观念和责任意识,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建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机制,有计划、分阶段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研究分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修订调整相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完善规划纲要实施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纲要的实施和监督。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对在规划纲要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